深夜的辛辛那提网球中心,王欣瑜狠狠把毛巾摔在座椅上。
大屏幕上刺眼的比分3-6、2-6,对面18岁的高芙正和教练击掌庆祝。
这不是第一次了,三个月内第三次交手,还是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。
"我真他娘的..."她憋回了后半句话,起身快步离开球场。
熬夜看球的国内球迷群里立刻炸开了锅。"又输?王欣瑜这是遇到克星了吧""8个双误也敢打职业比赛?"各种声音在凌晨三点此起彼伏。就在同一时间,张帅和澳大利亚搭档汤森德也在双打赛场吃瘪,两盘脆败给对手。两对中国组合前后脚打道回府,这情形活像过年时的春运火车站。
王欣瑜这场球看得人着急。第一盘还打得有声有色,双方互破发球局跟玩似的,你来我往好不热闹。转折点出现在第七局,高芙突然就像打通任督二脉,那一记反手直线把场边教练都看呆了。第二盘更邪乎,王欣瑜的球拍突然就跟抹了油似的,怎么打怎么没有。倒是高芙越战越勇,6比2干净利索拿下比赛。
要说这高芙可真是个狠角色。刚过18岁生日就稳居世界前十,左手持拍打得风生水起。她教练团队从六岁就开始科学化培养,营养师、心理师、体能师一个不少。对比王欣瑜从小跟着省队教练打野球长大的经历,这差距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。
张帅那边就更惨了。35岁的老将拖着条伤腿,搭档汤森德倒是刚拿下世界第一的好手,可架不住两人磨合时间太短。关键分上连续三个离谱失误,气得汤森德直用英语飙脏话。赛后张帅坐在更衣室发呆,她比谁都清楚,美网资格赛就在眼前,这种状态可要了老命了。
中国球迷对这些场景早就见怪不怪。这些年看下来,咱们球员总是一个套路:某站比赛突然爆发,媒体一阵猛吹;接着就是连续几站的低迷,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。去年蒋欣玗在某个小比赛爆冷夺冠时,朋友圈刷屏说是"下一个李娜"。结果今年查无此人,连参赛名单都找不到名字。
职业网球的残酷就在这儿。世界排名前100的选手每年参加20多站比赛是家常便饭,中国的金花们连10站都凑不齐。训练条件跟不上,比赛经验匮乏,心理素质欠缺,这些短板在高强度的职业赛场上被无限放大。李娜当年就说过,职业网球就是一场马拉松,可咱们的选手总是在用百米冲刺的劲头去跑。
有意思的是国外选手的培养模式。日本球员大多从小学就开始校园网球训练,16岁前就已经打了上百场正规比赛。美国更夸张,家长带着孩子满世界参加青少年赛事,光是机票钱就够国内训练队一年的开销。这种差距真不是靠几句"加油""努力"就能抹平的。
场上形势瞬息万变。王欣瑜输球后在球员通道遇见高芙,两人礼貌性地点点头。她突然想起柏林站获胜后自己放的狠话,脸上有点发烧。职业赛场的规矩很简单:今天你淘汰我,明天我赢回来。但前提是得找到问题所在,光靠憋着一股劲可不行。
国内网球迷的心情就像坐了过山车。赢了刷屏"中国网球崛起",输了立马变脸"这批球员没戏"。其实仔细想想,从小打野球出身的王欣瑜能打到世界前50已经是奇迹了。苛责她没有李娜的霸气,这不就跟埋怨自家胡同口的小饭馆做不出米其林三星一个道理嘛。
张帅赛后更新社交媒体:"倒下就再爬起来"。配图是她扶着膝盖喘气的背影。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:铁粉各种暖心鼓励,黑粉忙着冷嘲热讽。职业运动员的日子就是这么拧巴,掌声和骂声同在,关键看你选择听哪个。
比赛场馆外,辛辛那提的夜空逐渐泛起鱼肚白。王欣瑜坐在球队大巴上刷着手机,屏幕上是高芙去年法网的比赛视频。她把音量调到最小,耳朵里还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。这场失利过后,美网的种子席位可能要飞了,但训练计划必须马上调整。
中国网球的现状就是这么尴尬。一方面投入越来越大,各种训练基地拔地而起;另一方面出成绩却越来越难,别说大满贯,连个1000赛的四强都成奢望。有人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,也有人说是系统性的问题。但不管是哪种,总得有人继续往前拱。
回酒店的路上,王欣瑜突然想起小时候在省队训练的场景。三十多度的高温天,水泥地球场烫得能煎鸡蛋,教练扯着嗓子喊"加练五十个发球"。那时候觉得太苦,现在想想反倒是种幸运。至少给了她站上职业赛场的底气,虽然今天输得有点难看。
球迷群里渐渐安静下来,有人发了张王欣瑜小时候的照片,圆脸小丫头举着比她还高的球拍。下面有人留言:"给她点时间吧"。这句话被反复转发,直到把之前的各种质疑声都刷没了。天亮前最后的几条消息是各种训练视频链接,还有人分享了高芙去年输球后的采访片段。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专业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