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中东的火药桶又被点燃了,美军和以色列联手突袭伊朗核设施,引发热议:难道美军想重演1991年著名的“沙漠风暴”行动,一举摧毁伊朗?
但翻开历史,你会发现今天的伊朗和当年的伊拉克天差地别——伊朗手握先进导弹,背后还有大国撑腰,不是34年前那个孤立无援的伊拉克,美国想复制成功? 难上加难!
1991年“沙漠风暴”行动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毁灭性打击。当时,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,在国际道义上彻底破产,成了众矢之的。
多国联军集结超过60万兵力,出动了上万架次战机,铺天盖地的空袭下,伊拉克的军事设施被炸得七零八落。 不到一个月,联军就以雷霆之势摧毁了伊拉克的空军和防御体系。
结局可想而知:伊拉克损失惨重,战争死亡人数超过2万,国家经济崩溃,从区域强国瞬间沦为国际弃儿,民众生活被撕得粉碎,无数家庭家破人亡,社会秩序一塌糊涂。
这场战争被誉为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典范,美军只用少量伤亡就取得了压倒性胜利。
反观今天的伊朗,压根不是那个自毁长城的伊拉克。 国际环境迥异——伊拉克当年是侵略者,道义上站不住脚,遭到全球围攻;
伊朗呢? 在伊以冲突中,它先是反击以色列挑衅,后遭美以联合空袭,成了被动一方,这让它在国际舆论中有更多同情。
更重要的是,伊朗是上合组织成员,与中国关系紧密,全球大国博弈让它多了回旋余地,不像当年伊拉克那样孤军奋战。
伊朗官方多次强调,它遵循联合国框架自卫,而非发起进攻。
伊朗位置特殊,背靠里海,邻国众多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,战略纵深辽阔,不像当年伊拉克平坦的沙漠战场,坦克可以长驱直入。
以色列与伊朗之间还隔着约旦、叙利亚等复杂地带,地面进攻根本行不通。
美以这次的联合空袭看似猛烈,但局限于空中打击,无法实现“沙漠风暴”那种全面占领——伊朗地形多山、城防坚固,地面战斗风险太高,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早就指出,直接入侵伊朗会陷入类似阿富汗的泥潭。
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,试图快速推翻政权,结果消耗了20年、烧掉2万亿美元,美军死亡近2500人,最后还是灰溜溜撤退,啥好处没捞着,国际信誉大幅下滑。
相比之下,“沙漠风暴”时美国正值冷战结束的巅峰期,资源充足,联盟团结,伊朗可不是软柿子,美军参谋部的研究都得反复掂量成本。
伊朗自身的实力才是硬核资本,和34年前那个装备陈旧的伊拉克完全不同。
伊朗的导弹库堪称王牌,例如霍拉姆沙赫尔-4弹道导弹,射程超过2000公里,能覆盖以色列全境,甚至威胁中东美军基地。
反观以色列,国土狭小如弹丸,缺乏战略纵深,防空系统面对饱和攻击时就显得脆弱。 军事专家报告说,持续冲突会拖垮以色列经济,而伊朗资源丰富足以消耗——这一点正是冲突的核心原因。
冲突根源归根结底还是能源争夺,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太诱人。 伊朗石油储量全球第四,天然气排名第二,就是块大肥肉,谁看了都眼红。
西方尤其是美国长期对中东能源虎视眈眈,历史数据证明,它多次借战争控制油田。 但伊朗靠能源出口建立了经济壁垒,出口收入支持军力扩张。
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,伊朗的产能直接影响全球油价,这也是为啥制裁总是半途而废——各方暗中都依赖伊朗石油。
伊朗的地位更让中东局势添乱。 伊朗是区域稳定支点,和也门胡塞武装、黎巴嫩真主党等结盟,牵制力强。
真要倒下,中东会乱成一锅粥——邻国如沙特和土耳其本就虎视眈眈,不稳定势力趁虚而入。 过去几次战争证明,摧毁一个国家带来的空洞只会诱发极端组织扩散,比如伊拉克战争后催生了ISIS的崛起。
中东民众对此深恶痛绝,抗议不断,要求和平解决冲突的呼声越来越高,联合国秘书长多次呼吁避免升级,强调人道灾难的危害。
欧洲国家如德法纷纷批评,称空袭缺乏法理依据,违反国际法;俄罗斯中国则表态支持伊朗反对外来干预。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中,多国强调要尊重伊朗主权。
美军行动面临内部拷问——拜登被质疑在重蹈覆辙,美军将领也承认,空中打击易惹众怒,难获盟友一致支持。
反观1991年“沙漠风暴”,美国轻松组建34国联盟,这次盟友名单缩水得可怜。 伊朗民众反应激烈,德黑兰街头抗议声浪高,要求强硬反制,这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。
总之,伊朗和伊拉克的对比鲜明如昼夜——从军力到地缘,从道义到代价,美国想重演“沙漠风暴”简直是天方夜谭。 美军面临的不是软弱对手,而是个多面强者,战争风险远超预想。
专业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